時光如白駒過隙,湮沒人世紅塵……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只有那些對生命價值產生深刻久遠影響的事物,才能歲月留痕。東阿阿膠,中國阿膠行業的領軍企業、代言企業,生產的滋補養生阿膠產品深入民心,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中留下了“滋補國寶,東阿阿膠”響亮口號。
東阿阿膠:千年技藝 匠心傳承
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補血圣藥”、“滋補國寶”,歷代《本草》皆將其列為“上品”,稱其為“圣藥”,我國首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稱其“久服,輕身益氣”。
一方水脈,一方乾坤。東阿出阿膠,東阿之外,只有驢膠,非阿膠。這猶如長白山人參、西藏冬蟲夏草、霍山石斛一樣,地域性決定了原產品的道地和不可復制,李時珍《本草綱目》曰: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曰阿膠。”
東阿之水乃阿膠之魂,也是阿膠區別于驢膠的關鍵所在。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熬膠,謂之阿膠。”東阿地下水得天獨厚,系濟水的地下潛流,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東阿水文地質單元。清朝醫學家陳修園說,“人之血脈,宜伏而不宜見,宜沉而不宜浮”,以“清而重、性趨下”之水煉膠,正與血脈相宜。
驢皮是阿膠之寶。阿膠用料考究,以成年烏驢皮為最佳,且必須用整張驢皮煉制。否則,藥性不全。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阿膠以烏驢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爾”。古人認為黑色屬水入腎,可補先天之本,黑驢皮更容易吸收陽光和熱量,代謝旺盛,驢皮中的營養物質儲存豐富,滋陰補腎效果更佳。
藥王醫圣們經過歷史長河的驗證,道出了阿膠的正宗源頭。正宗阿膠三千年從未離開東阿縣,堅守的就是阿膠正宗道地的品質。一方山水一方寶,東阿阿膠就是靠著這種天時地利的優勢,加上精細的制作工藝,造就了傳承千年的滋補國寶。
探源阿膠 國寶天成
工作人員在進行阿膠切片
東阿阿膠之所以與眾不同,究其原因,獨特的水質和生產工藝缺一不可。傳統阿膠煉制工藝極為考究,要經過化皮、煉膠等幾十道工序,歷經百余天方可出膠。
為確保每一批東阿阿膠都是“國色天香”,從古到今,阿膠煉制技藝都是遵從師帶徒的傳承方式。目前阿膠煉制技藝已傳承到第八代,第八代傳人秦玉峰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東阿阿膠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膠之金貴,不僅在于其重要原料驢皮資源緊缺,水資源的挑剔,而且受傳統工藝條件限制,過去,只能在冬季生產。千百年來,每當冬季來臨,東阿人便不畏寒冷,來到北風呼嘯的河邊,在冰冷的河水中浸皮、洗皮,準備運回作坊當作原料。
此時城中各處,早已爐火熊熊,青煙裊裊,膠工們或添柴,或鏟鍋,或續水,只看那濃濃的膠汁在鍋中沸騰翻滾,漸至粘稠了,濃郁的膠香頓時彌漫于大街小巷。
東阿阿膠生產的阿膠片
對這一壯觀景象,明人劉述金如是描述:“皮入水已化,則每日遞減一口,聚其融化之極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順下而不斷。凡四晝夜,膠乃成。”
相傳,明清時,阿膠雖然已不僅僅是貢品,但其價格卻令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一斤阿膠價值3兩2錢白銀,相當于一個中等收入家庭半年的進項。折算到現在,應該是4000~6000元/斤。
為讓阿膠的技藝絕活傳承下去,東阿阿膠組織多方面專家,用兩年多時間,恢復了古法生產線,遵從傳統師帶徒的方式讓傳統阿膠制作技藝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九朝貢膠開煉儀式
2007年以來,每年的農歷冬至子時,山東省東阿縣都會舉行一場九朝貢膠開煉儀式,恢復傳統手工工藝生產極品阿膠——九朝貢膠。
九朝貢膠的煉制需選用3-4歲體型健壯純烏驢,冬至前一個月取下皮進行晾干,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率眾高徒,冬至子時取阿井至陰之水,采用保密工藝,金鍋、銀鏟,桑木柴為火,經九十九道工序煉制方成,可見其珍貴。
東阿阿膠當代掌門人秦玉峰
“倔驢掌門人”的大國工匠傳承精神
平庸者順勢,智慧者造勢。
面對三千年的發展歷史,今天的東阿阿膠人沒有直接“拿來”、“吃老本”,而是傳承阿膠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與發展,把東阿阿膠從一個手工作坊式的小廠發展成為一個品牌價值近百億元的現代化企業,并成為唯一被國家授予“道地藥材保護與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的阿膠企業。
2009年,在文化部公布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秦玉峰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東阿阿膠制作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進入到國家保護的層面。
東阿阿膠的生產工藝一直秉承了“師徒相繼,口傳身授”的傳承制度,這種傳統的以師帶徒制,在東阿阿膠的現代發展體系中仍然不可或缺。
身為傳承人的秦玉峰現已培養了4位徒弟,他說收徒要符合兩個要求“厚道”和“地道”,這也是東阿阿膠持續數千年并經久不衰的“密碼”和“基因”。
為了更好發掘阿膠技藝,秦玉峰不僅親自組織從民間和古籍中搜集整理阿膠古代經典驗方和民間驗方3200多個,還力主恢復了曾中斷百年之久的阿膠最高制作技藝——“九朝貢膠”煉制技藝。
秦玉峰認為:九朝貢膠煉制技藝的回歸,不僅是對阿膠文化傳承的責任,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近年來,東阿阿膠通過舉辦阿膠節,投資興建中國阿膠博物館、阿膠養生文化苑以及出版阿膠文化系列書籍等方式,向社會弘揚阿膠文化,喚醒公眾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記憶。如今,東阿阿膠的生產依然遵循著傳統的制作工藝,活態傳承讓古老技藝有了新的承載。
秦玉峰說:“傳承人就是第一責任人,這種責任,不只是對一個企業,更是對整個行業,對中國傳統中醫藥發展。”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既需要責任感,更需要胸懷。秦玉峰明確指出,“隱去品牌推品類,大力宣傳推廣阿膠而不是企業自身,意在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推動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復興。”
千年阿膠吃出“科技味”
東阿阿膠GMP生產車間
“阿膠是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圣藥,但作為一家志在成為現代生物中藥行業領軍者的企業,東阿阿膠始終堅持用現代科技改造并提升傳統工藝,通過持續創新讓阿膠事業不斷發揚光大。”在近日舉行的東阿阿膠科技創新大會暨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總裁秦玉峰如是總結道。
的確,回顧東阿阿膠發展歷程,科技創新成為繞不過去的關鍵詞。從熬膠工大汗淋漓的手工作坊式生產到引領膠類行業向工業化、標準化變革,再到計算機輔助自動化和在線檢測等現代化工程技術創新,再到小分子阿膠、生物醫藥等生物科技的突破,東阿阿膠走出了中醫藥行業華麗轉身的成功路徑,讓阿膠這個中華瑰寶注入了十足的“科技味道”。
前不久,借助工程中心建設,東阿阿膠實現了計算機輔助自動化和在線檢測等現代化工程技術變革,產業再次升級。通過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協議,共建國家膠類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動化實驗室,致力于改造和開發阿膠生產設備,實現煉膠自動化、切膠晾膠包裝自動化,開發阿膠新劑型等。
“阿膠乃至膠類中藥的發展在于新劑型、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應用,服用阿膠能像喝速溶咖啡那樣方便。”秦玉峰表示,借助科技的力量,阿膠這種傳統圣藥歷久彌新,中醫藥產業完成了現代化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