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魯這片神圣的沃土上,綻放著中華食苑一朵奇葩,產品不僅暢銷大江南北,出口海外,而且迅速帶動當地集體或個人建起108家同類企業,就地消化糧菜,刺激形成規模生產,使周圍三縣糧農、菜農通過種植或到廠做工脫貧致富,連帶10多個包裝生產企業起死回生,這個品牌就是山東省蒙陰縣“邊家風味”。
邊家祖傳秘方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家常小菜名傳四方
蒙陰邊家風味發源于舊寨邊氏家族,舊寨鄉60%的耕地面積適宜辣椒、生姜生長,全鄉辣椒、生姜年產量達到300萬公斤,農民歷來有干炒紅辣椒的傳統,所炒的辣椒配料齊全,其主要原料為干紅辣椒,純凈花生油、無公害豬肉、雞肉、牛肉等,配方講究,風味獨特,屬無公害綠色食品。
邊家風味食品有限公司是沂蒙山區生產干煸辣肉絲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企業。公司地處山東省蒙陰縣美麗的云蒙湖畔,舊寨鄉政府對過,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發生在此地。
邊家牌干煸辣肉絲系列產品是利用沂蒙山區無公害基地生產的辣椒,經邊家祖傳秘方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獨創的風味食品,已有30余年的生產歷史,產品以獨特的口味,過硬的質量,合理的價格,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現已成為沂蒙山區家喻戶曉的知名產品,素有“食苑一絕”之美稱。
談起蒙陰邊家風味,總離不開邊家風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當家人邊振水。邊振水從小生活在舊寨鄉西彭吳村,他祖輩上是雇農,從萊蕪討飯過來的,借住在當地一家人的小西屋里。家里窮得連菜都吃不起,一年四季靠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炒糊鹽當菜吃,炒糊鹽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先把鍋里放入油,然后再放入辣椒、姜末等,炒得差不多的時候再放入大量的鹽。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邊振水家也是人口多,白天大人要下地干活,干家務活就由他來做。上中學時,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都由他來料理,每星期烙兩盆糊子的煎餅,一開始用筢子摟,后來就用轱轆推。沒有菜炒,他就跟著奶奶、媽媽學炒糊鹽給大家吃。為了把干糧省下來給干活的吃,他什么野菜都吃過,但他卻沒有想到,他吃的這些苦,幾十年后,在研制邊家干煸辣肉絲和風味煎餅時大為受益。
1985年,仗著自己和妻子趙春炒菜做飯手藝好,邊振水和別人聯合,在鄉駐地對過蓋了一間草房,開了個小吃部。一開始,生意還可以,就又貸款擴建小吃部,沒想到,思想雖然很開放,但沒有管理經驗,加上是合伙生意,小吃部越辦越差,一年凈虧一萬多元,連著虧了兩年,小吃部就周轉不起來了。買菜、買肉,油鹽醬醋都要賒帳,時間不長,來要賬的人就多起來。逢有來要賬的,沒有錢給,趙春和邊振水就愁壞了,夜里兩人抱頭痛哭。不久,他們就與合作方分了伙。小吃部歸邊振水。他們沒有錢給對方本錢,鄉里的工商所長和稅務所長知道了,就每人掏了2000元先幫他們還對方。
1988年,邊振水夫妻倆吸取教訓,自己又貸款5000元,把小吃部改名為“邊家全味香辣館”,重打鑼鼓另開張。為了便于管理,在小吃部后面又搭起了一座草棚子。一家人搬到草棚里住,既不遮風,又難擋雨,特別是冬天下雪,外面大下,里面小下,早上醒來,被上是一層厚厚的雪,孩子常常被凍得哇哇哭。就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邊振水硬是挺了過來。
“要想啦饞,椒子和鹽。”這是在當地廣為流傳的一句關于“吃”的俗話,在那生活困難的年代,老百姓沒有菜吃,能吃上辣椒和鹽就不錯了。邊家祖輩上就有炒糊鹽當菜吃的傳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且一輩一輩地傳下來,越炒越會炒,越炒技術越高,慢慢也就成了“祖傳秘方”,邊振水從小就成了炒糊鹽的行家里手。
“邊家全味香辣館”的招牌菜就是炒糊鹽,這也是對顧客最有吸引力的一道菜。邊振水的妻子趙春心靈手巧,炒得一手好菜。她炒菜,講究色香味,小炒勺在她手里翩然翻動,吱吱啦啦,騰云駕霧,很吸引人,看她炒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三桌五桌的客人她這一個大廚應付自如。
邊振水就招呼客人照看場子,抽空教她炒糊鹽,她一炒就會,炒得糊鹽客人都很愛吃。慢慢地趙春不滿足于炒糊鹽了,她就想變變花樣,先是嘗試著把辣椒放在糊鹽里炒,又咸又辣,非常開胃,有的客人吃得高興,隨口就給這道菜取名叫“全味”,意思是吃了它,別的就不想吃了。
趙春邊炒邊摸索,后來就試著少放鹽,多放辣椒,用豬大油來炒,適當的放些肉絲進去,沒想到客人們更愛吃了。趙春就不斷的研究改進,添進一些作料提味,客人們來吃飯必點這道菜。一傳十,十傳百,慕名前來品嘗的顧客整天絡繹不絕,不長時間,干煸辣肉絲就取代了炒糊鹽,成了她家飯店的特色菜,許多客人吃完了,還要再炒上一份帶著走,一時間,邊家干煸辣肉絲成為十里八鄉著名的風味佳肴。
一位跑新泰做煤炭生意的客商,每次路過都要來吃邊家風味館的干煸辣肉絲,每次吃完后,剩下的大魚大肉他不帶,專門帶干煸辣肉絲。一次,他又路過來吃飯,對邊振水說:“你們的干煸辣肉絲太好吃了,那次我把吃剩的帶著到了日照,用它換了一只燒雞。”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邊振水稍一觀察,發現客人吃完了基本都帶著這道菜,就重點開發干煸辣肉絲這道菜。每天飯館打烊后,夫妻倆就按照祖傳秘方和多種配料進一步研制開發,他們在燈下一次次炒了嘗,嘗了再炒,時常被嗆得淚流滿面。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改進,他們終于掌握了獨特的炒制工藝,使干煸辣肉絲達到了色、香、味均為上乘,為批量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滿足顧客要“帶走”的需求,邊振水到臨沂市場上買來一批玻璃瓶子,晚上,送走客人,趙春就帶著服務員炒干煸辣肉絲,炒完就灌瓶,瓶上也沒有商標,白天客人們來吃完飯,就你一瓶我一瓶的買走了。一瓶6元錢,天天炒不上賣的。于是,他們就經常的進瓶子,經常的炒干煸辣肉絲,客人們就經常的帶走。開飯店與炒干煸辣肉絲相得益彰,水漲船高,小飯店越來越紅火。
注冊商標,打造名牌,小創意作成大文章
“邊家干煸辣肉絲”真正叫響,還是在2001年。那一年,鄉里新來個崔鄉長,周末回縣城休息時,邀請在城里工作的一位老同學到鄉里來做客。老同學說:去不去都行,你給帶幾瓶邊家全味香辣館的炒辣肉絲就行了。崔鄉長不知道鄉里還有這么一道名吃,回到鄉里就打聽,后來才知道這是邊振水的發明。他買了幾十瓶,帶回縣城,送給親朋好友們品嘗,大家都說好,他回到鄉里就跟黨委的馮書記一起來做邊振水的工作,讓他們注冊商標。
邊振水一聽注冊商標這么好,就決定注冊“邊家干煸辣肉絲”,注冊成功后,他們積極推廣宣傳自己的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產品生產量也日益加大。2002年2月,正好又趕上臨沂首屆廣場文化藝術節,他們就在鄉里的幫助下,拉了一車去臨沂,在藝術節上展銷。他們帶著自家烙的煎餅,打開幾瓶辣肉絲,讓過往行人就著煎餅品嘗。前來參加藝術節的群眾一擁而上,煎餅卷上辣肉絲,一個個吃得滿口噴香。
沒想到,藝術節還沒有開幕,他們的干煸辣肉絲就被市民搶購一空。他們連夜又向臨沂拉了一車,上面的領導說,藝術節不開幕,不能再賣了,要是賣光了,到藝術節上多難看,于是他們就控制著不賣
了。一位老人吃著好吃,想起在北京工作的兒子愛吃辣,就要買,他們不賣,老人怕晚了買不到,就先付錢預訂了一箱。開幕式結束時,兩名顧客因為最后一瓶爭了起來。原來,一位中年婦女拿了一張百元的票子想買這最后一瓶,可是邊振水一時找不開錢,這時,另一位顧客拿著正好6元錢要買,邊振水就賣給了后者。
那位中年婦女不愿意了,非要用百元鈔來買這一瓶。邊振水深受感動,但又沒了辦法,就說:“你把你的地址、姓名告訴我,改天我給你送一箱。”過后,邊振水專門給那顧客送了一箱。邊家干煸辣肉絲在臨沂市場聲譽鵲起,一舉成名。
2002年春天,上海名優農副產品展銷會開幕,縣里讓他們去參加展銷。邊振水起初對去上海展銷沒有信心,因為他都知道,上海人吃甜不吃辣和咸。把貨裝上車運走后,夫妻二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坐公共汽車去了上海。
在展銷會上,邊振水把辣肉絲抹到煎餅上讓來客吃,他們紛紛說:“俺不吃紙,俺不吃紙。”邊振水耐心解釋:“這不是紙,是煎餅,挺香的。”客人們試著吃,一吃,就吃中了,紛紛說:“老鄉,老鄉。”
邊振水高興地說:“噢,原來你們也是山東老鄉啊,太好了。”說得客人直搖頭,后來才知道,人家說的不是“老鄉”,是“老香”。邊振水至今想起來還覺得好笑。在上海,兩車產品十分暢銷,眼看就要賣光了,剩下的一部分硬是被一個單位給全買下了。
2002年10月,在深圳舉行的全國名優產品博覽會上,著名歌星毛阿敏的一位閨中密友李女士,來到邊振水的展位前,在邊振水的熱情招呼下,卷著煎餅品嘗了一番干煸辣肉絲后,馬上就感覺到這小小的產品里面蘊藏著巨大的商機,邊家干煸辣肉絲很快就會在南方會一炮走紅,于是她就要求做廣東、深圳市場的總代理,并熱情地邀請邊振水到她下榻的五星級賓館,賓客相待,陪同參觀游玩,臨行又買上機票送他們上飛機。
原來,她是怕邊振水的業務被別人搶走,才把邊振水請出來賓客相待的。邊振水見她心誠,就爽快地與她簽訂了包銷合同。現在,邊家干煸辣肉絲在南方越賣越“火”,李女士也著實發了一把。
東北黑河一位叫宋炳河的朋友,在青島的佳樂福超市花9.8元買了一瓶邊家干煸辣肉絲,帶回家后,家人都愛吃,他就跟趙春聯系,要求做當地的總代理,他們彼此至今沒有見過面,但已經建立起良好的信譽,這邊發貨,那邊寄錢,配合十分默契。
獨家秘方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產品創新與制造標準相結合,使邊家干煸辣肉絲香飄沂蒙,譽滿齊魯,俏銷大江南北,目前在全國已建立起66家經營網點,產品現已銷往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市及廣州、唐山、秦皇島、濟南、青島、臨沂、棗莊、泰安等大中城市,要求加盟的經銷商、代理商越來越多,每日里前來公司提貨的車絡繹不絕,等待提貨的客商翹首以盼,整個公司呈現出紅紅火火、朝氣蓬勃的喜人景象。
為了贏得更廣大的市場,讓更多的人吃上更好的邊家干煸辣肉絲,邊振水又先后投資100多萬元安裝了兩條全自動車間生產流水線,使年生產能力提高到千噸以上,產品品種也由單一的豬肉擴展到雞肉、牛肉等幾個系列。
產量上去了,對質量他們控制得更嚴了,從原料采購進廠到選料、配比、加工、包裝等都由趙春一人把關監督,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質量控制辦法。事業就如滾雪球,一天天地在做大,但邊振水并沒有就此滿足,他和妻子白天忙著生產銷售,晚上就忙著科研。夫妻倆關起門來,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實踐,反復研制,不斷的推出新品種。
有時為了研制一個新品種,他們不知要倒掉多少原料,反復添加、減少多少次配料。有時入了謎,他們會一夜不睡,直到對配方滿意為止。
獻愛心,富鄉鄰,和氣生財美譽遠揚
隨著事業的做大做強,邊振水成立了“蒙陰邊家風味食品有限公司”。現有員工305人,總資產1300萬元,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夫妻的分工更精細了,邊振水任董事長,負責市場和銷售;趙春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負責生產和科研。
公司于2003年投資50余萬元建起了年生產能力1800噸的流水線。主要生產豬肉、雞肉、牛肉、素肉、香椿、鲅魚、精品肉絲干煸系列真空包裝產品和各種檔次的禮品盒包裝產品。自投放市場以來,以獨特的風味,過硬的質量,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贊揚,同時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作為一個年產值過千萬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們就地安置勞力100多人,統一配發服裝,其中為60多名有一技之長的工人買了養老保險,為離家遠的職工免費提供食宿,為在廠里安家的職工提供新婚住房。銷售旺季時,臨時用工達200多人,她們都是本鄉年齡較大的婦女,幫著剝蔥、去皮、摘蒂等,每人每天收入都在十元到幾十元不等,邊振水十分體諒鄉親們的難處,每天免費提供午餐,下午發當天的工資,從來不拖欠。
在邊氏企業做工者,都達到了“一人做工,全家脫貧”的目的。這些年,村里修路,邊振水都是第一個捐款。鄉里大路兩邊豎的廣告牌、形象宣傳牌都是他拿的錢。同時,他還資助了4名家庭困難的兒童上學。幾年來,邊振水夫妻倆為公益事業捐款達12萬多元。
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公司產品的原料大多來自當地,邊振水一方面鼓勵鄉親們發展種植、養殖業,一方面以最好的價格定購收購他們的產品。為了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邊振水千方百計地引進優良品種,讓鄉親們種植或養殖。
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在當地發展和帶動起了萬畝花生基地、萬畝辣椒基地、萬畝生姜大蔥花椒基地等,有10多個村成為養牛、養豬專業村,有5000多農戶靠生產、銷售干煸辣肉絲的原料走上了致富路。
龍頭帶動龍尾擺,蒙陰及周邊縣區很快上馬了許多同類生產企業,最多的時候,僅蒙陰就達到108家。臨沂、蘇北、河南等一些不景氣的包裝企業也因此起死回生,產品供不應求。在邊家風味的影響帶動下,全縣已發展起18家辣椒加工廠,光舊寨鄉就有6家,年生產能力100萬瓶,實現產值500萬元。
與此同時,蒙陰縣大力培植和保護地方特色產品,千方百計打造邊家風味地方品牌,想方設法開拓更大市場,使這道流傳在蒙陰民間30年的普通炒菜,成為占農民純收入三成的大產業。在舊寨鄉的協調幫助下,邊家風味館又投資20多萬元興建生產線,購進切肉機、產品包裝機等設備,做大做強辣椒深加工產業,產業鏈條上的辣椒能擴大種植面積2600畝,生姜2000畝,帶動花生加工業20家,增加生豬養殖大戶100家,養雞專業戶160家,全鄉農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800元。
昔日養家糊口的家常小菜成為了邊家風味的拿手絕活,更沒想到的是登堂入室,連獲殊榮。2001年12月,蒙陰邊家風味系列產品在被評為“九發杯”山東省首屆名優農產品上海展銷訂貨會暢銷產品,2002年2月,在臨沂市廣場展銷會上被評為“臨沂市著名品牌”,并榮獲2002年中國名優食品博覽會金獎。
2003年12月,獲“首屆山東民營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博覽會”優秀獎,2004年5月被山東省貿易辦公室評為“山東名小吃”,同年6月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9月被評為“沂蒙十大名吃”,2005年1月,被臨沂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05年11月,公司生產的產品通過ISO9001:2000國家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5年底成功實現出口創匯,產品供不應求,產值翻了一翻。2006年企業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報關注冊登記書,同年12月被省委宣傳部和省中小企業辦公室公布為2006年山東民營經濟知名品牌產品。
2007年4月,蒙陰邊家風味成為首批“山東老字號”。公司多次受到國家、省、市、縣領導的高度贊揚和支持,多年來被有關部門評為民營經濟“重點保護單位”、“消費者滿意單位”、“食品衛生先進單位”、“納稅先進單位”、“重合同守信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