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目前共有老字號企業19家,其中“中華老字號”3家,“山東老字號”16家,他們具有較強的中國傳統特色和時代記憶感,具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在現代經濟浪潮中個別老字號略顯失落,但它仍以自己的特色獨樹一幟,有些企業的發展已堪稱行業經典。
重溫“老味道、老故事、老品牌”,挖掘“新人物、新故事、新經典”,將在市場上強勢回歸的“老字號”展現于世人,讓大家一睹那些往日耳熟能詳老企業的今日輝煌。
魯錦是魯西南民間織錦的簡稱,它是山東獨有的一種民間全手工紡織品。具有悠久的織造歷時,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元明之際,隨著棉花在黃河流域的大面積種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葛、麻、絲織繡工藝揉織于棉紡工藝,形成了魯西南的特色棉錦。魯錦的神奇與美妙,真可謂巧奪天工,一部古老的民間木織機,幾把梭子,十幾種色線相交織,通過腳、手的掌握變換規律從而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五花十色精美圖案。
“漢紡繡”這顆在行業商海中歷經百年間沉浮的璀璨明珠,隨著時代的變遷依然綻放著她獨有的奪目光彩。
受御賜一枝獨秀
明永樂年間,位于山東梁山的開河鎮商旅云集,棧店棋布,為當地商貿文化中心。開河古鎮處南旺湖馬踏湖之濱,古運河穿鎮而過,是連接汶、濟、梁的交通樞紐,當年的古鎮百業俱興,熱鬧非凡。來往船只甚多,各種店鋪應運而生,形成了空前繁榮的景象。有名的堂號店鋪具多,像“萬金堂”、“同祥號”、“福興源”、“譽壽堂”、等名店云集,其中“福興源“錦繡莊染布坊,就是張氏祖張振西眾多興隆生意中的一種,張氏祖張振西開設的”福興源“號錢莊、藥房、茶葉鋪具是輝煌。
清乾隆年間,開河的李杰龍考中武探花,欽授九門提督,名揚四海,多次點名“福興源”錦繡莊,為太后老佛爺繡制服飾、被面、枕袋、香包等深受太后老佛爺喜歡,并得到太后老佛爺的嘉獎御賜,因此繡品為漢族人紡成線織成錦、繡成紋,故賜民間精繡“張氏漢紡繡”。至此“福興源”張氏漢紡繡名震四方,代代傳承。張氏族嚴格規定了傳承制,傳媳不傳女!以及所有繡品均以銀針金線標為標記,這就是“張氏漢紡繡”最早的商標了。經營上要求工藝不精布料不良不外售,顧客用破損的繡紋要免費繡補,不得怠慢,代代往下傳。百年間無數精美繡品、多種針法技藝傳入一代代新嫁媳。
時至清朝末,漕運終止,大大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鼎盛繁榮的景象慢慢退去,頹廢蕭條的景象顯現;顯赫了數代的張氏“福興源”錦繡莊也不得不停業休整。
破祖訓滿園春色
抗日戰爭前夕,張氏媳第五代傳人——張劉氏劉紅嬌,能描善繡做得一手好針線,還剪得一手好剪紙,是四鄰八村聞名的巧媳婦。能描善繡和裁剪技藝的結合,讓她的“女紅”手藝名聞十里八鄉,并在張劉氏這一代中,張氏“漢紡繡”又得到了復蘇和傳承,重新接起了姑娘嫁衣、嫁裙、鞋面、枕袋、被面、帳幔等繡活,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2003年,張氏媳第六代傳人張海楓,在繼承祖先優秀傳承技藝基礎之上成立了梁山魯錦專業手工織繡有限公司。公司的快速啟動得益于第五代傳人張劉氏劉紅嬌當年將祖傳手法的廣泛推廣,很快在當地聚齊了一批熟練掌握魯錦制作和刺繡技術的工人。公司集手工織錦、手工刺繡、傳統印染等多種技藝于家紡、服飾、工藝品、時尚家居用品等的魯錦織繡產品,將祖先遺留傳承的民間技藝注冊商標為“水泊魯錦”和帶銀針金線的“漢紡繡”。
“漢紡繡”的產品一經上市很快引爆市場。“昔日老粗布,今朝時尚衣”引起了全國的響應,各省顧客踴躍咨詢、加盟,形成了空前的繁榮,山西店,新疆店,北京店,上海店,廣州店,河南店等等相繼開業,并取得可喜成績。
2006年10月,水泊魯錦公司被濟寧市婦聯授予農村婦女創業基地。
新繡坊藝冠群芳
隨著國內經濟的復蘇,消費需求不斷提高,全國各地的傳統行業也逐步復出。在“漢紡繡”華麗蛻變的同時,多家魯錦企業像雨后春筍般涌入消費市場。張海楓憑借著祖傳的優良工藝,結合自己所學的設計專業,在發展中穩扎穩打,在行業內脫穎而出,先后榮獲山東省民間工藝美術品博覽會優質獎、第三屆中國家紡手工精品創意大獎賽銀獎、第五屆中國婦女手工精品創意大賽賽金獎等重大獎項,幾經拼搏以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
2011年,山東省商務廳授予“漢紡繡”山東老字號稱號,榮譽的取得彰顯了優秀民間技藝的不朽魅力與精彩,也如同當年的皇家御賜一樣是社會對“漢紡繡”的鼓勵和肯定,張海楓倍加珍惜這份榮譽,同時她也知道,在光輝的背后還有一份傳承和發揚的責任。
采訪的最后張海楓告訴記者,魯錦可以稱之為紡織品,也可以稱其為藝術品,她認為魯錦是生活藝術品,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并表示會竭盡全力協同自己的團隊讓祖傳的技藝不斷創新,讓“漢紡繡”用更好的成績回報社會,希望通過自身和行業同仁的努力能把“漢紡繡”這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里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讓漢紡繡更好的惠澤人們綠色健康的生活。
文/任利偉 王平 圖/趙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