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都不能相信,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一個炎熱的午后,我到副食組的柜臺上讓服務員給我稱了半斤高粱飴,從我走出門市部的那一刻起,到晚飯前止,這半斤東西就讓我消滅殆盡。”提起高粱飴,30多年前的一次買糖經歷仍讓50歲的胡先生歷歷在目。首創于1956年的青島某品牌高粱飴,曾是無數青島人最喜愛的糖果之一,更是不少人兒時眼中的 “奢侈品”。至今已跨越大半個世紀,味道還是原來的味道,包裝還是原來的包裝,高粱飴的味道仍令人心向往之。青島高粱飴曾在一段時間“銷聲匿跡”,這背后又發生過什么?如今為何又行銷全國,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中領跑呢?
揭秘:熬制一鍋糖需兩個多小時
“甜,筋道,不粘牙。”這是吃過青島高粱飴的人,對高粱飴最直觀的三個感受。實際上,高粱飴的競爭也十分激烈,記者走訪市區超市看到,除了本市產的某品牌高粱飴外,山東省內的野風酥、禮季和等品牌高粱飴也陳列在架,業內人士談到,青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前也生產高粱飴,不過記者在超市內未看到他們的產品。
據了解,山東作為生產高粱飴的主產地,目前仍有上百家企業生產高粱飴,但青島高粱飴一直處于高粱飴行業的“領頭羊”,那青島高粱飴為何能持續領跑呢?記者也到某品牌高粱飴加工廠一探究竟。
“優質高粱飴選料最關鍵,必須要有好料才能做成好糖。”在某品牌高粱飴配料車間,青島海濱某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張景川說,高粱飴最重要的原料為白砂糖和麥芽糖漿,他們的白砂糖來自于國內知名供應商,價格比一般的白砂糖要高出許多。
選好原料后,還要經過融糖、過濾、配料、打漿等環節,接下來就進入制作高粱飴最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熬制。“咱們的高梁飴是用白砂糖加適量的糖粞進行熬制,僅熬制過程就要兩小時零十分鐘。”張景川稱。
說到這里,張景川還拿來高粱飴透露辨別優劣高粱飴的辦法,他親自示范稱,優質高梁飴打開包裝紙雙手對拉,可以拉開8厘米左右。他還提到,“劣質高粱飴”沒有韌性,存放3個月后就沒了水分,用手一掰就斷。
熬制環節結束后,要對高粱飴進行冷卻成形,隨后再經過切割、清粉、內包裝及外皮包裝等環節,經檢驗合格后入庫。
回憶:千萬富翁感慨最愛那個老味道
“小時候只有逢年過節才吃得到,味道很甜,吃起來軟軟的,里面用一層薄薄的入口即化的糯米紙包著。”胡先生家住中山路附近,說起高粱飴,平時不善言談的他話匣子竟打開了。
胡先生說,他兄弟姊妹有5個,小時候就父親一人賺錢養家,家里生活條件不是很好。“那時候看別人吃高粱飴,羨慕得不得了,家里窮,只能把口水往肚子里咽。”胡先生仍清楚記得當時高粱飴的價格,一毛錢能稱7塊糖,可家里窮,只有等到過年才能吃到一兩塊高粱飴。
待到上世紀80年代初,胡先生中學畢業后開始工作,為圓兒時吃高粱飴的心愿,領到第一個月工資后,他首先到商店買了半斤高粱飴。“剛開始,都不舍得快吃,拿一塊放到嘴里慢慢嚼,后來大口大口地嚼,后來又一點點地嘗。”胡先生邊說邊模仿起當時吃的樣子,自己也樂得前仰后合。
笑完之后,胡先生眼睛變得濕潤起來。“我感覺自己是欠著糖的,小時候貧困生活讓我對糖有一種天生的向往。”如今,胡先生已是一位身家上千萬的企業家,他也是過段時間就買點高粱飴吃,就是為嘗嘗那個味。
事實上,高粱飴不僅是胡先生兒時的奢侈品,在不少青島人看來,那都是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才能吃到的“好東西”。
傳承:跨越大半個世紀仍“原汁原味”
“高粱飴是山東傳統的名牌軟糖,一向以‘彈、韌、柔’三性兼備而著稱。吃起來不粘牙,甘美爽口。高粱飴采用優質高粱淀粉調乳,用精制砂糖化漿,再以適量的有機酸長時間和熬,產生多種有益于人體的糖類和酶類物質。”這是百度百科對 “高粱飴”的解釋,在列舉山東省高粱飴代表品牌時,重點提到青島名產某品牌高粱飴。
青島名產某品牌高粱飴走過怎樣的歷程?為揭開謎底,記者于10月29日來到臺柳路某品牌高粱飴加工廠,采訪了該品牌如今的掌舵者張春偉。他表示,如今高粱飴加工廠叫青島海濱某實業有限公司,它也是經歷公私合營、國有化等過程,最終改制成企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追根溯源,某品牌高粱飴最開始誕生于1956年,當時叫青島糖果廠。到了1960年,當時的冰糕廠并入,合并成立青島糖果冷食品廠,這樣一直到1991年,當時的青島食品加工廠并入,成立青島糖果冷食品總廠。”說起公司歷史,張春偉如數家珍。
據介紹,青島糖果冷食品總廠運轉到1999年,青島糖果冷食品總廠進行重組,正式成為股份制企業,改名為青島海濱某實業有限公司。
“高粱飴自打一誕生到現在,原味的高粱飴口味一直沒變,這也是我們歷代廠長所堅持經營的,就是想讓后來的人嘗一嘗它最原始的味道,而這恰恰選對了路。”張春偉說,最近20多年來,青島某品牌高粱飴整體市場份額并未減少,但有一段時間,它在大中城市的量略有減少,主要是當時的巧克力市場份額加大所致,如今高粱飴又重新回來,銷量也保持每年穩步增長。
張春偉也談到,如今的高粱飴口味變多,包裝種類也增多,不過有一點沒變,原味的口味一直是最原始的,當時的老包裝盒也都保留著,如今老口味和老包裝的產品還是賣得最好的。
未來:不求量大只求質高
高粱飴作為青島老字號,它其實也走過一條涅槃重生的道路,曾有一段時間,高粱飴只在街頭小店散裝出售,“老字號”的招牌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不過,近十年來,青島高粱飴也與時俱進,經過口味創新和重新包裝,開始重新“盛裝”大規模上市,除了原來的口味外,還增加了果味和海味等十余種口味。
記者在臺東利群超市看到,“某”青島高粱飴有獨立的展示區,包裝精美時尚,以青島海濱浴場和棧橋為背景的高粱飴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包裝,頗具時代記憶,這也是不少青島人最青睞的。而新包裝也有了手提袋,除了“某品牌”商標,以及“老字號”標志,還有了“1956年”年份標志。
另外,青島高粱飴除了主打原味,也新增不少口味,例如蘋果味、草莓味和山楂味等,還有了綠豆高粱飴,記者看到,其它廠家還生產出哈密瓜味、菠蘿味、板栗味、甜橙味,以及扇貝口味的高粱飴,口味有十多種。
“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們這次就要把‘好酒’送出‘巷子’,將‘青島味’傳得更遠。”張春偉自信地說,通過多年來的調整,目前他們主打商超類中高端銷售,除了在青島利群等商超布局外,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和北京王府井食品商店賣得也很好。“散裝主要滿足消費者日常需求,包裝精美的盒裝高粱飴主要針對游客、商務人士等。”
在高粱飴包裝車間,記者看到數十名工人緊張操作,由于高粱飴是不規則的軟糖,所以包裝無法實現機械化,這也是限制高粱飴產量的“攔路虎”。對此,張春偉提到,目前為止,高粱飴包裝還無法實現機械化,這是其和別的糖最特別的地方。“高粱飴獨特的工藝也是它能立足市場的地方,我們就苦練內功,未來不求量的大規模邁進,但求質量一直如一,將青島傳統產品傳承下去。”
據了解,青島高粱飴目前行銷全國80%的省份,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商超均有布局,而山東省內地市各商超更為密集,例外也已上線京東1號店、淘寶等,期待借助互聯網營銷渠道實現大跨越。
老甜沫、老月餅、老醬油、老點心、老豬蹄、大紅腸、高粱飴……一組老味道的報道喚起了無數人美好的回憶。回憶代表著過去,糾纏著不舍。帶著不舍去尋味,我們體味了落寞,也看到了新生。起起伏伏中,是時代的腳步、變革的印跡,是老味道本身的突圍。每種老味道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曲折,在采訪中我們深深感受到,老味道的傳承,不僅需要經營者穩定“老一代”,更要抓住“新一代”。希望我們的報道能給社會留下一點思考,讓老味道走得更遠。(記者 錫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