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鞋店建店時間不詳。1932年前,普華鞋店由楊姓、魯姓兩掌柜經營;貨源來自天津一家叫“厚記興”的商號。因經營不善,欠“厚記興”貨款無力償還,便把字號倒給了“厚記興”。1932年,“厚記興”派兩個伙計崔振峰、邵煥祥來濟南接管普華鞋店,但二人只接店不接人,字號也沒改,只是在“普華”后加“生記”二字,以示區別。邵煥祥為經理,實際上的人、財、物和經營決策都掌握在崔振峰手里;經營仍沿用原來的一套辦法。到1934年,兩年的時間,不但沒賺錢反倒賠了2000元。天津“厚記興”掌柜劉幼青便把邵煥祥調回天津,并對崔振峰說:“你愿干就接著干,干好了就是你的;干不好,我承擔原虧損的2000元;再賠了,我就不管了。”
崔振峰,原籍河北寶坻縣,因家道貧寒,1922年14歲時,就跟人到天津,后在“厚記興”商號當學徒。此時崔振峰無處可去,只好接下這個爛攤子獨自經營。崔振峰意識到只能盈不能虧,他冥思苦想,分析研究尋覓出路,終于找到了虧損的原因和扭虧為盈的途徑。虧損原因主要是從天津“厚記興”進貨價格高,幾乎沒有利潤。他在魏家莊德安里租賃兩個院子,高薪聘請绱鞋的能工巧匠潘如和、潘如橫兄弟二人,二人又組織了三四十名绱鞋高手,成立了绱鞋作坊。原材料依然從“厚記興”進貨,這樣還保證了產品的質量。由于自己生產,成本就大大降低。到1935年11月,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崔振峰不但賺回了前兩年虧損的2000元資金,而且還有了盈余。此后買賣越做越火,還創造出遠近馳名的名牌產品“15330老頭號禮服呢鞋”。后“厚記興”又將所有權收回,但仍交由崔振峰經營。
普華鞋店曾發生火災,損失慘重;后又重建、擴建。為擴大產品銷路,崔振峰認真研究、分析市場信息和顧客需求,在保持名牌信譽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生產品種,提高服務質量。這也是普華鞋店幾十年來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料、技術也不斷更新,普華鞋店根據城鄉顧客不同的需求,擴大了新的經營品種。當時一些社會上層人物,主要買禮服呢鞋;城市青年人,喜歡青緞面白層底布鞋;農村勞動者則需要輕便結實的白布底帆布幫鞋;兒童和婦女愛好的是各式各樣的花布鞋。崔振峰設計出了350多個品種,一一滿足各類顧客的需要,每天的銷貨額達到3000多元。在服務上,顧客來店都熱情接待,先請坐,后倒茶、遞煙,然后再詢問要什么商品,交易就在一片親切、和諧的氛圍中做成。
后天津“厚記興”錢性東家來到濟南,把鞋店分成六股,以崔振峰為主,邵煥祥協助。崔振峰真正成了普華鞋店的股東之一,并兼任經理。從此,崔振峰更是勤勤懇懇,日夜操勞。邵煥祥凡事都請崔振峰做主,崔振峰也特別尊重他;員工也很團結,這樣一直維持到1956年。
1956年公私合營后,普華鞋店歸鞋帽公司主管,由個人私營變為國有性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鞋廠逐步放開,其產品范圍與設備也不斷擴大與更新,生意興隆。產品銷售覆蓋山東全省,還銷往河北、北京等地,甚至開拓到天津老家。普華鞋店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進入巔峰時期。
現普華鞋業公司,為濟南時裝總公司下屬公司,是濟南紡織面料鞋廠行業的知名企業,主要經營鞋帽服裝等的生產與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