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謙旗袍店從清代同治年間開始營業,已有百多年歷史,店鋪從未變換過位置。現在店里的掌柜,是玉謙旗袍的第五代傳人于仁謙。玉謙旗袍是純手工制作,最大可能保留了最傳統中式服裝元素。每一件旗袍,于仁謙都會根據顧客要求設計合適款式。
對于于仁謙,旗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文化象征,把旗袍手藝傳承下去,讓百年老店繼續輝煌,是于仁謙的期望。
民國是旗袍最為興盛的時期。旗袍由傳統的滿族女子旗服改造而來。當寬大的旗服變得修身合體,女性裊娜的曲線便展露無遺,同時不失優雅和風韻。旗袍因此被稱為中國女人最漂亮的衣服。
上世紀30年代,宋氏三姐妹發起了“新女性運動”,不甘落后的濟南女性也紛紛穿上旗袍。其風行程度不亞于今日的長靴、黑絲。單是芙蓉街上做旗袍的就有十多家,于仁謙的父親于成章就以便服和旗袍制作譽滿泉城。
1958年,于仁謙出生時,父母已年近50歲。他是這個家庭的第四個男孩,也是最小的一個兒子。6歲起,于仁謙便跟著父親學做旗袍。在父親的精心指導下,于仁謙的旗袍制作技藝日臻純熟,成為玉謙旗袍店的第五代傳承人。“我們這個活兒得慢慢學,一點點地積累經驗。我做的時候,父親就在一旁指導我。”他說,父親85歲的時候還手把手地向他傳授技藝。
文化大革命前后,旗袍作為封資修的標志被革除。直到改革開放,這種美麗的衣服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經此一劫,芙蓉街上做旗袍的只剩下玉謙旗袍店一家。
“開始的時候是臺灣和香港那邊的人來定做。”1986年,于家一個老街坊的女兒從臺灣回濟南探親。當她得知于家還在做旗袍后,馬上在玉謙旗袍店定做了一身。“穿上之后,她非常開心,因為在臺灣那邊已經沒人做手工活了。”這位女士回到臺灣后,立即把她的經歷告訴了周邊的朋友。得知這一消息,臺灣知名的東森電視臺連續來了兩次,給于仁謙和他的旗袍店做專題報道。于仁謙在臺灣也成了名人。
從那以后,許多臺灣游客只要一到濟南,就先來玉謙旗袍店走一遭。“我這里都快成濟南的一道人文景觀了。對很多人來說,不到玉謙旗袍店,就不算到過濟南。”于仁謙不無自豪地說,這些年來,他先后給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加拿大、荷蘭等四五十個國家的留學生和國際友人做過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裝。一些外籍華人擔心拿不到衣服,一下飛機就直奔店里定做。
墻內開花墻外香,這句話用在中式服裝的重新流行上再恰當不過。盡管玉謙旗袍店的產品在港臺和國外一直受到追捧,但很長一段時間在本地卻鮮有問津。2001年10月,APEC會議在上海召開,20國領導人齊刷刷地身著對襟唐裝亮相,這也引發了中式服裝的復古潮,濟南大街上又有了穿唐裝的人。來玉謙旗袍店定做旗袍、唐裝和傳統婚紗禮服的人一年年逐漸增多。
從玉謙旗袍店出門向北,步行三分鐘,穿過一個舊式的四合院,便是于仁謙的作坊。平時,除了偶爾到店里照看一下生意,于仁謙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這間租來的平房中度過的。于仁謙是玉謙旗袍店的經理,也是這里的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因為,所有的衣服都需要他親自量,親自裁剪和制作。
“身長25.1,胸圍36.5/32.4,前圍12.2/11.6/13,后背13/13.1/13.2,總肩……”來到作坊,于仁謙和兩位做著鑲邊的工人打了個招呼,便拉出一匹大紅緞子,比照著訂單上的加工尺寸,在緞子上畫線、裁剪。訂單是一張巴掌大的紙片,上面密密麻麻記著不同位置的尺寸。身長、袖長、胸圍、袖口、腰節、開衩、總肩、領高等不下20個。單是前圍和后背就分別有3個尺寸。
于仁謙說,中國的傳統服裝,特別是旗袍,是真正有個性的衣服,可謂“千人千衣”。“它不像我們在商場里見到的衣服,而是真正的量體裁衣。每件旗袍需要量40多個尺寸。”
玉謙旗袍店的旗袍全部由手工制作,準確地說,全部由于仁謙一人制作完成。每做一件旗袍,他至少需要花費三天的時間。“一年下來也就做100來件吧,沒法再多了。近來年齡一大,開始感覺有點累。”于仁謙不愁沒活干,只擔心不能按時交給客人,而且要讓客人滿意。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幾十年來,玉謙旗袍店的門面一直沒擴大。雖然多數旗袍的定價在1000元以上,生意也不錯,可刨除雇員工資、衣料、房租、水電、稅務等成本,于仁謙說,旗袍店的盈利很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