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要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切忌喧賓奪主。創新發展要保留傳統底色、堅持文化特色。如果本末倒置,傳統成了空殼,創新也就沒有了意義。
杭州百年老店胡慶余堂賣咖啡了——乍聽此消息,想必很多人都嚇一大跳。其實胡慶余堂的咖啡與一般咖啡最大的不同,是將胡慶余堂的中醫文化注入其中,能安神、美顏、瘦身。據胡慶余堂研發團隊介紹,咖啡里保留了不少經典配方。草藥磨成咖啡,很時尚,一推出,在朋友圈內就受到了年輕人的熱捧。歷史與現代,就這樣在一杯咖啡中實現了交匯。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面對現代性進程,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傳統要與現代性接上榫頭,對接現代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傳承、被現代人接受。比如,推陳出新吸收新思維、新概念,對傳統進行新詮釋;增加新內容,使之更適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運用現代科技使之轉化為現代文明產物,像萬事利集團就用獨特高新絲綢生產工藝,還原流失在海外的12幅敦煌絲絹古畫,并贈送給了敦煌博物館。可見,當傳統擁抱科技創新的力量后,就有了無限的空間。
傳統并不意味著古老,傳統生命力在于創新,通過轉化再造、豐富發展,煥發新的生命力。舒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這些流行的德國姓氏在德語里代表一門手藝:制鞋匠、裁縫、鐵匠、磨坊主、石匠。從中世紀開始,老師傅帶幾個學徒做手藝,就成為德國人的職業常態。時移勢易,到今天這些百年老店依然能夠煥發勃勃生機,就在于不斷地創新和變革。德國的家族企業平均將銷售額的4.6%投入研發。根據歐洲專利局統計,德國的人均專利申請數量是法國的2倍,英國的5倍,西班牙的18倍。
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在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管是官方主導還是民間力量,始終以領先的姿態和探索令人矚目。余杭文創的“From余杭”品牌,對余杭竹制品、清水絲綿、滾燈、陶瓷等傳統工藝重新設計,用現代的設計語言顛覆傳統,為正在消失的傳統民間工藝找到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和市場。杭州土布織造技藝傳承人鄭芬蘭,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用傳統技藝做出青奧會開幕式上鋼琴家的禮服,令世界為之眼前一亮。也就在昨天,2015年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白皮書發布。去年,文創產業占全市GDP超過22%。作為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杭州的傳統產業、文化遺產、老字號,依靠文化創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的統一,這22%的GDP里傳統文化的功勞不容小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不斷吸引、應用傳統文化精華,不斷地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更為強勁的內生動力。
當然,傳承與創新要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切忌喧賓奪主。既不能過于守舊停滯不前,也不能隨意改變而脫離歷史傳承。創新發展要保留傳統底色、堅持文化特色。回到胡慶余堂賣咖啡這件事情上來,胡慶余堂所要堅守的是一個藥店,而不是真的轉行去做咖啡館。如果本末倒置,傳統成了空殼,創新也就沒有了意義。創新的目的是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創造性地將傳統文化轉換為現代文明,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綿延。希望能有更多類似“胡慶余堂的咖啡”的創新文化推出,讓傳統文明之光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文章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