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老字號品牌,都有一段不尋常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經典的傳承故事……山東省商務廳、山東省老字號協會(籌)聯合推出“問道老號”品牌傳承系列報道,挖掘老字號背后故事、解密老字號長壽基因,希望為加速山東品牌建設、弘揚“厚道魯商”文化品牌,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玉堂醬菜 京省馳名
山東玉堂醬園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清朝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是魯西南地區唯一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早在1886年,玉堂醬菜為貢品進京,被慈禧太后贊譽為“京省馳名”。
1915年,玉堂醬園的產品在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榮獲金牌;新中國成立后,玉堂醬菜多次獲獎。在1988年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醬花生仁、醬包瓜榮獲金銀獎;2015年,時隔巴拿馬世博會100年,玉堂醬園將再次踏出國門,在米蘭世博會上向世界展示百年老字號的風采。
300年來,玉堂醬菜的傳統技藝在繼承和發展中不斷完善,至今仍完整沿用。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玉堂醬菜傳統技藝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繼承發揚,在中國醬菜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玉堂醬菜的前世
玉堂醬園位于中國京杭運河之都的濟寧市區,緊挨著自然環境優越,南臨魚米之鄉的微山湖,東、西、北三面為平原,一年四季分明,氣候適宜,有非常豐富的糧食及蔬菜,為玉堂醬菜制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玉堂醬園始稱“姑蘇戴玉堂”,為蘇州戴某在濟寧創辦。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被濟寧的大官僚世家孫家和濟寧德聚藥材店、德聚錢莊的東家冷氏合資買下,并改名“姑蘇玉堂”。從此,醬園由十多人的手工業作坊一變而為雇傭百多人的手工工場。
道光七年(1827年),孫、冷兩家從店員中選了一名叫梁圣銘的任總經理,而孫、冷兩家作股東。梁圣銘出身店員,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少,他提出量材用人,從伙計中選拔管理人員;實行“規矩牌”管理制度;改進操作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引進新品種,增加產品種類以及發行錢票、囤積、販賣等措施,使該手工工場迅速發展起來,資金由一千兩白銀增加到39萬吊銅錢。工人由原來的百余人增加到三百余人,作坊增加到300余間,產品增加到50多種。
光緒三十一年起,冷氏“出東”,孫家開始獨自經營這家手工工場,并且是孫家子孫進店自任總經理。
在清朝,玉堂醬園通過不斷擴展,發展出來規模宏大的手工工場,可分八大作坊、七個行業和一處酒坊,通稱為“八作”、“七行”和“一處”。
八大作坊——醬園作坊、豆腐作坊、五香茶干作坊、黃酒作坊、醋作坊、麻油磨油大椒作坊、江米酒作坊、醬菜作坊;
七個行業——香豆油坊、牛燭坊、打紙屋、油簍坊、醬篷坊、敬神衢燭坊、南油棧。
這些作坊之間不是流水作業的分工,而是生產種類的分工,即所謂“做醋的不管做醬,做醬的不管做菜”,相互獨立。
但是,它們之間又相互聯系,如“七行”中的牛燭作坊生產的牛燭,只供醬園夜間做工和生活使用。整體而言,“七行”中的一些行,主要是為“八作”生產服務的,或者說“七行”是附屬于“八作”的手工業作坊。
玉堂醬園雖名為醬園,卻并不只是生產、銷售醬、醋、醬菜的手工工場和商品門市部,而是一個超出了醬菜業業務范圍,在經營醬、醋、菜的同時,大量經營酒、油、糧、鹽和金融業務的處所。
清代玉堂醬園商品種類,醬油、醬菜、醋等達五六十種;酒類四十多種;油類加工、蠟燭、膏藥、六神丸等雜什類十多種。
對此,清末著名書法家項文彥于光緒年間為玉堂寫了100個大字“粉于玉堂老店的南墻上”,形象反映了清代玉堂醬園手工工場的生產規模、經營范圍和發展情況,這100個大字是:
姑蘇玉堂醬園老店,自造秋油伏醬、五香茶干、選年干醬、甜醬、獨流老醋、佳制金波藥酒、各種名酒、各種提露、真沛干酒、干榨黃酒、紹興零沽、糟魚、醉蟹,佳制冬菜、醬糟腐乳、八寶豆豉、關東蝦醬、蝦油,大倉糟油,南北各種小菜,木糟香豆油坊,敬神素燭,一應俱全。
玉堂醬園的今生
作為“中華老字號”的傳統企業,玉堂醬園幾經風雨、多次面臨困境卻能順利度過難關,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玉堂醬園在建國之后的平穩發展態勢被打亂,許多國家優惠政策被取消,似乎是一剎那的時候,玉堂醬園一下子被推向社會和市場,這時候,玉堂醬園迎來了其發展歷史上十分困難的境地:沒有資金,大量人員閑置,貸款利息需要償還……這時候,玉堂醬園現任董事長何景春走馬上任,他下定決心,一定要保住玉堂!
憑借這份信念,何景春開展了大刀闊斧的企業改革,從產品質量、市場拓展、生產設施的改造等方面入手,一直堅持到2000年,玉堂終于保住了。2000年之后,玉堂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給玉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廠址也由原來的老市區搬到了濟鄒路,生產條件和生產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員工的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期間,玉堂償還了原來的貸款八千萬。從此,玉堂得以輕裝上陣,靠品牌和產品來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玉堂傳承三百年始終屹立不倒的法寶
每一家“老字號”的背后都有一部榮譽史和辛酸史,從玉堂金波酒收入《鏡花緣》到作為貢品進宮,從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摘金到成為國內工商界的典范,縱觀玉堂醬園三百年的發展史,如何做到屹立不倒呢?
通過玉堂醬園前世今生可以看到,玉堂的發展史主要是兩條線:一是產品線,另一個是品牌線,這兩者是相互支撐的。玉堂產品“味壓江南,京省馳名”并在巴拿馬萬博會等國內外展會獲得,靠的是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口味。甚至發展到今天,玉堂醬菜的產品仍然保留了傳統的工藝、純手工作品。原料的選用、產品的生產等一直都延用一代一代玉堂人傳承下來的傳統工藝,從而保證產品的質量口味和過去是一樣的。
當然,玉堂醬菜并沒有固守傳承而一成不變,為了適應現在的消費者,玉堂醬園的產品口味也做了一些調整。何景春指出:“讓玉堂醬園三百年屹立不倒的法寶,我認為是玉堂在堅持傳統工藝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產品風味適合消費者。因為如果消費者不喜歡,你的產品就沒有生命力,從而你的品牌也沒有支撐力。所以這么多年來,玉堂不管是在順境或是逆境,都把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口味作為主抓的工作重點。”
三百余年風風雨雨,玉堂醬園成為商務部首批認證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和“中國馳名商標”,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2011年玉堂醬菜被省旅游協會評為“到山東不能不買的100種特色旅游商品”;2012年玉堂通過了HACCP認證,并榮獲“濟寧市第三屆市長質量貢獻獎”……
“悠悠玉堂三百載,京省馳名佳天下”,如今,玉堂醬園重新制定了食品產業升級版和傳承創新發展規劃,確立了繼承傳統工藝生產天然醬菜,創新研發休閑、旅游“玉堂小食袋”產品,恢復巴拿馬金獎金波酒、紅玫瑰酒的生產,采取改革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結構調整、品牌提升、市場開拓行動。據了解,2016年主營業務將突破收入2億元,2020年則為10億元!負載著歷史盛譽,玉堂醬園再次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