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林
在濟南南部山區,盛開著一朵非常耀眼的民間工藝之花——糖酥煎餅。
這種濟南特產的糖酥煎餅,在很多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濟南人應該都有很深的印象,那種酥脆、甜美的滋味曾經讓很多人的舌尖生香。而且這種小吃也曾經在全國很多城市受到歡迎。但是,多年過去,很多濟南人對這種小吃已經淡忘或忽略了。而這種糖酥煎餅卻隱藏著一段少為人知、與名人有關的歷史。
在濟南野風酥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展覽室里,記者看到在展架的上方掛著一幅寫著“中國一絕”4個大字的題詞,而書寫者是我國著名學者郭沫若。
這位在上世紀曾名聞全國的大學者為什么會給一個地方小吃題詞?而且給糖酥煎餅這么高的評價呢?野風酥食品有限公司劉明海向記者講述了關于糖酥煎餅鮮為人知的歷史。
糖酥煎餅在20世紀初研制成功,成為濟南人喜愛的小吃
20世紀初,濟南南部山區柳埠鎮黃巢村劉洪均一家以攤制煎餅為生,黃巢村山多耕地少,村民生活窘困,為貼補家庭,劉洪均帶上攤好的煎餅趕著毛驢,行程65公里到濟南五龍潭、大觀園一帶市場上銷售,這樣的常年顛簸,自然十分辛苦。
后來,劉洪均就把煎餅攤搬到了濟南,邊攤邊賣。但是,因為賣的都是平常人們吃的煎餅,缺少特色,所以,劉洪均和也是做煎餅聲音的泰安人王維康一起人憑經驗開始研究攤制新煎餅。兩人經過反復琢(,多次嘗試,成功試制出了糖酥煎餅。這種煎餅子在口感上和日常人們吃的煎餅有很大不同,甚至被視作一種點心,所以成為當時濟南人很受歡迎的一種小吃。
這種糖酥煎餅的做法是把小米和豆子先做成米飯,曬干之后再(成漿,(漿的同時按一定比例兌進蔗糖,蔗糖在高溫下是液體,常溫下成為晶體,蔗糖與煎餅經過重新結晶,吃到口中,香甜酥脆。后來他們又制作了鹽酥煎餅、香酥煎餅等多個品種,使得煎餅生意越做越好。
可惜,好景不長,1928年,日本人在濟南制造了“五三慘案”,占據濟南,煎餅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劉洪均只好回到了黃巢村。當時八路軍在南部山區一帶活動,鄉親們把做成的煎餅送給八路軍充饑。劉洪均還借賣煎餅的時機,冒著生命危險給八路軍傳遞情報。1948年,濟南戰役打響,許世友將軍在仲宮鎮尹家店山東兵團指揮所指揮作戰,劉洪均和老鄉們紛紛將攤制的煎餅送到部隊,為解放濟南盡到了自己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劉洪均的兒子劉克祥繼承了制作糖酥煎餅的手藝。當時,國家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恢復發展工業、農業生產,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政策,濟南開發挖掘民族特產食品,糖酥煎餅作為濟南的特產被列入恢復發展的項目。1962年秋天,市政府辦公廳派人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劉克祥,商談做煎餅的事,劉克祥穿著兩只泥巴鞋就去了濟南。回來后,鎮政府聘請劉克祥為廠長建起鎮辦企業柳埠食品廠,建起車間,盤了灶臺,扣上鏊子,鎮里組織婦女采取生產隊計工分、廠里發補助的辦法進廠務工。一開始用人工燒煤泥攤煎餅,一人一天只能攤30多斤,產量雖然不高,但廠子經營得紅紅火火,“九頂塔”牌糖酥煎餅遠近聞名。
1974年秋天,郭沫若親筆為糖酥煎餅題詞
說到這里,劉明海停頓了一下,而他后面的講述就是就是這幅郭沫若題詞的由來過程。
劉明海說,1974年,他的父親劉克祥接到鎮上讓他去青島攤煎餅的通知,市政府專門派車將劉克祥及攤煎餅的鏊子、柴火、糧食等送到青島八大關,現場制作。從青島回來時間不長,全國著名營養學家、陳云的夫人于若木從北京來廠視察。于若木當時就負責中央領導的營養配餐工作。
于若木表示,有關領導對劉克祥攤的煎餅非常滿意,認為口感很好。于若木對營養豐富、香酥可口的糖酥煎餅也非常認可,親筆為糖酥煎餅題詞:“糖酥煎餅是民間食品的發展,進一步大發展必須走向現代化”。后來,她還把糖酥煎餅帶進了中南海,被人民大會堂定為國宴用品。
2014年秋天,柳埠糖酥煎餅和周村燒餅被中央電視臺地方特色產品欄目選中。就在錄制節目過程中,由一些相關領導請郭沫若為柳埠糖酥煎餅和周村燒餅題詞,郭沫若也沒有推辭,于是“中國一絕”這幅珍貴的題詞成為對于山東特產最好的贊譽。這段歷史,是劉明海陸陸續續聽他的父親講述的,雖然不是非常細致、清晰,但卻是關于糖酥煎餅歷史的最重要的一段記錄,也使得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成為見證柳埠糖酥煎餅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一段。
劉明海接著說,此后,糖酥煎餅打進了北京王府井、西單等大型商場。姜春云、蘇毅然、梁步庭等省領導多次來廠視察指導,產品也連續被評為省、部級優質產品。產品獲得“山東省名牌產品”、“山東省著名商標”、“山東老字號”、“山東省旅游購物十佳品牌”、“最山東伴手禮金獎”等榮譽,在第八、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金獎”,被中國食品協會評為“優秀民族食品”,獲“中華名吃”稱號,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糖酥煎餅已經形成系列產品,依然延續著頑強的生命力
作為一種民間小吃,糖酥煎餅有過非常紅火的一段歷史,也曾受到上到中央領導,下到普通百姓的共同喜愛。但是,濟南人現在似乎已經遺忘了的這種曾經帶來甜蜜的著名小吃,在其他很多城市卻依然很受歡迎。濟南野風酥食品有限公司也沒有放松對這種濟南特產的生產與研發。為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只有高中文化的劉明海,多次外出取經,和技術人員對傳統、低效的生產工藝進行反復改造,搞研發,編程序,通過13年的技術革新,生產設備實現了自動化,從上
料、壓筢、旋轉到揪揭煎餅,全部由電腦程序操控完成。原先一名工人一天攤30多斤煎餅到現在能攤300多斤。不但提高了產量,而且攤出的煎餅均質好、口感好。“不怕不賺錢,就怕貨不全”,目前,企業產品有8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在國內各大型超市均有銷售。公司在全省17個地市及遼寧、河北、上海、浙江、廣州等省市設有辦事處,負責市場的開發與維護,并與當地的食品、農副產品經銷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供銷合作關系。
100多年的歷史,一幅名家題詞,200多個品種的產品,17個山東地市及多個省市的長銷,讓這種濟南特產的生命力一直延續著,一直散發著獨有的農家食品的那種質樸的清香甘甜。